7月初,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锄禾兴农”暑期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共同出发来到扬州江都区宜陵镇七里村,开展了40余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进厂下田、走村入户,成员们深入基层一线,与农户们同频共振,并直面农业生产中的酸甜苦辣。
![](/__local/6/FD/C8/E804CAF91C66029765DF3B96E1B_4A74880D_217AE.jpg)
“锄禾兴农”实践团成员主要包括农机专业青年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和少部分本科生。 由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张瑞宏教授担任指导老师。
“锄禾兴农”实践团自2018年成立,至今已开展研究五年。团队致力于研发新一代“北斗导航水稻机械化除草机器人”,先后在机械除草、精准对行、无人驾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实践团队所驻扎地——“江苏江都农机科技小院”,在今年获得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
![](/__local/9/4D/81/4343B37199F921B324317101521_A438C59A_B962.jpg)
![](/__local/6/B8/9B/770E316786495024D44BB4C1F8E_A7F3FF99_10B53.jpg)
![](/__local/2/C7/D6/A35C36260B02AB972F6F33D5991_15FAF82A_F530.jpg)
![](/__local/B/85/13/18CE9FF3C9C369D3C4498095942_5FCFD78D_1320D.jpg)
驻扎厂房、青年教师奚小波现场讲解
“锄禾兴农”实践团利用今年暑期时间,驻扎农村,深入田间地头。为了尽快完成新一代除草机器的研发,实践团队在慧龙机械厂的厂区内搭建了简易的移动铁皮房用来工作和生活。在日常绘图遇到尺寸模糊等困难的时候,实践团成员们便拿着卡尺,冒着高温酷暑到院子里进行现场测量记录。
![](/__local/B/1C/31/8ECC61908868B5FEBBCE0B800A6_26251D68_1AF82.jpg)
![](/__local/5/38/65/41122A31A61AE07A0D435374108_130F9E62_208F1.jpg)
多方调研,总结经验
团队不忘听取农民的意见和需求,安排成员走访当地农户,并积极参加扬州市农机组织带头人培训班志愿活动,接触更多扬州市不同地区的种田大户,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田地面积大导致人力除草太费功夫、杂草生长速度快只得喷农药、希望引进机械化设备但又担心伤到禾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一一记下了,这也是我们研发的除草机器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团队成员韩连杰说到。实践团还前往了江都高端装备工程技术研究所,带着问题向技术人员请教,并做了详细记录。
![](/__local/C/61/FD/3A54A162BE1776D00A6759E7BB7_87ED08DE_101B5.jpg)
![](/__local/0/B5/DF/F359E843B77A5BD63AB50469F0A_A11FA8B3_1284D.jpg)
![](/__local/8/B0/D2/3F8C29A8862B42D6900B3FB6D9E_68B1962B_BD55.jpg)
![](/__local/6/F9/C1/5822B0458548E396C64FD884886_ACB28AC6_A99A.jpg)
下田实操、试验成功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经常来到田地,对杂草进行大量取样、测量和分析,并在当地农户的帮助下对机器进行下田实操,记录机器在除草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经过团队师生的不懈努力,“北斗导航水稻机械化除草机器人”已在慧龙机械厂制作成功,并完成了下田试验。
团队指导老师张瑞宏教授介绍到:“我们研发的除草机器人试验成功后,如果能够大量推广,就可以减少除草剂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使用量,这样一来能节省的农药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研究生辅导员杨超老师说:“看到他们晒得黝黑的皮肤和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实践过程中的不易和为社会贡献的决心。”
![](/__local/5/09/DE/170B7805A3D6854CACBF6866626_30B593A3_277DE.jpg)
“张瑞宏教授及其团队所研发的新一代‘斗导航水稻机械化除草机器人’,积极响应了国家发展绿色农业的号召,努力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这五年来,每到暑期,团队师生就驻扎在厂房里,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生活条件艰苦都抵不住师生们对科研的热爱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学院创造条件,始终支持鼓励青年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服务农业生产,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同时培养了学生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平表示。